學校特色說明
本校以培育具有「知新致遠、崇實篤行、真知力行、仁心仁術」務實特質,並兼具科學與人文素養之國際化優秀人才為目標。透過科技與醫療的結合,以人為本的探索,成為一所以「積極創新創造價值」、「培育多元領域領袖」、「勇於調適面對挑戰」及「引領轉變發明未來」為核心價值的偉大大學。
在合校後的第120天由林奇宏校長率先公布「一樹百穫」計畫(全文詳見:https://cultivation.nycu.edu.tw/),提出具有十年願景的三年校務發展方向,藉由一樹百穫計畫建構的基礎,進而發展出本校中長程計畫(詳見:NYCU 中長程計畫書全文),是未來校務發展的重要指標。
在教學方面,教導學生能夠發掘關鍵問題、自主學習和協作來尋找解決方案,包括知能學習與實踐動力。面對未來世界的快速變遷與不確定性,本校特別規劃加深博雅素養、培養師生自主學習、跨校區乃至跨國界的移動力,以及終身學習的精神,期望以創新的教與學,培育未來菁英人才具有專業的硬實力和博雅的軟實力,並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意願。
在研究方面,本校為完整的綜合型大學,研究領域概分為三大學群,分別聚焦於科學與技術發展、生物醫學研發以及藝術與人文領域,合校進一步促進各領域間的交流合作,並激發新穎教育與研發課題的產出。本校持續深耕如半導體、資通訊、醫學、BioICT®、數位生物醫學、金融科技、前瞻科技農業等領域,同時進行新興技術研發,如:新一代半導體、5G/6G網通、火箭衛星、綠能減碳、人工智慧應用,與神經系統病變、國人好發重點癌症、免疫療法等新興治療技術研發,以及幹細胞應用、技術開發及落地規劃等。
在產學共創方面,為配合國家發展及產業佈局,本校將培育可回應未來需求之全球人才,研發關鍵科學與技術,結合產官學研及校友資源,共同開創次世代產業以推動臺灣永續發展。除了追求技術領先,本校也重視產業生態系的建立,從智慧財產的優化、研發創投的資金挹注、管理系統的效能提升、到法規的建立與障礙排除,均為開發臺灣前瞻產業及推動創新型經濟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永續發展方面,本校近年來持續實踐各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UN-SDGs),聚焦於在地關懷、永續環境和促進社會進步等議題,並挹注資源支持永續發展議題之行動計畫。本校每年均出版中英文版本之永續年報,並於112年1月簽署「淨零排放宣言」,以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四大轉型策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以及「社會轉型」為基礎,提出對應目標與落實方案,以期2050年前與全球共同達成淨零排放目標。而促進永續發展之落實與推動,最重要核心在於「人」。因此,本校將透過教育改變與培力,培育出能在人類福祉、環境、產業上產生實質影響,並能應對當今複雜挑戰的人才。此外,本校將透過持續穩定的國際培力機制促進全球人才流動,在各地發揮正向影響。
大學是必須隨著環境改變進行動態調整的機構,從社會演化的觀點,面對社會環境的改變與經濟多元的發展,大學的性質與功能必須有所調整。而當面臨氣候變遷,人口高齡化、疫情、能源問題,大學必須與政府、產業界及民間組織攜手提出解決方案。要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研究與教學應該針對人類或全球的重要課題,而非侷限於在地,也必須把教學資源與國外的大學及學生分享,與全球大學合作,促進人才(包含老師與學生)的流動力,讓陽明交大成為創新價值的偉大大學。
學校未來發展願景
近年來全世界基於六大趨力的影響:人口高齡與長壽、智慧機器與系統、資訊計算與處理能力、新媒體生態圈、超級結構的組織、以及全球連接,其複雜度,讓人才能力的需求隨之改變(圖1)。未來大學將由線性、單向傳授,轉變為培育學生發覺並面對未來的關鍵問題,以正面思考、自主學習,提出解決方案。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推動了「高等教育4.0」,以因應「工業革命4.0」。WEF特別強調高教4.0的8個特徵:1.全球公民技能;2.創新和創造力的技能;3.技術技能;4.人際交往能力;5.個性化和自定進度學習;6.無障礙和包容性學習;7.問題導向和協助的學習;8.終身學習和學生驅動型學習。以上的特徵必然成為未來大學定位的綱領,可歸納為三個大區塊:一、學位組成,二、教學方法,三、軟實力的培育。此綱領的三區塊又可細分為諸多項目如下圖2,也是有前瞻思維的大學必須為次世代大學生教育轉型的重要方向指標。
為培育人才面對未來快速變動的世界,並呼應全球淨零排放、高齡化社會、6G及人工智慧等重要創新科技,本校以發展前瞻資通訊技術及大數據人工智慧運算等優勢見長,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等AIoT技術,將能協助減少碳排與能源消耗,也可以協助生物多樣性、海洋/土地健康、水/空氣、自然災害預防等多面向的永續議題;同時發展創新醫材、未來醫學、再生醫學與細胞治療等研究,為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做好準備。此外,為發揮大學影響力,除持續推動社區關懷,並將深化與企業的永續轉型連結,如能源替代、製程創新等研究,讓電機、機械、材料、管理等領域的學生,可以將所學與永續實際連結。
本校透過建置智慧校園推動數位轉型,形成鏈結在地產業及鄰近社區的創新基地,響應國家於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打造淨零排放生活圈以助攻零碳未來,更承襲了醫者仁心、關懷社會的傳統,應發揮特色,結合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打造以人為本,兼具智能、開放、永續等特性的優質學習環境。面對複雜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本校透過創新教學與研究實力,全力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並以獨特跨領域優勢連結大學、地方到全球連結起,培育具永續精神的未來領導者,對社會決策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學校SWOT分析
優勢 | 弱勢 |
|
|
機會 | 威脅 |
|
|
更新日期:113年12月